[学术系列讲座]之十二
时间: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16:00—18:00
地点: 金沙9001cc诚为本音乐厅
主讲: 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 Bildau
主持: 陈思
综述: 吴浩琼
摄影: 吴浩琼
钢琴大师班课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钢琴。当今,在中国,钢琴也渐渐成为大众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尤其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走在中国发展前列的温州来说,钢琴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乐器,据调查,温州一所中学一个班级里有三分之二学生都学过钢琴,这足以说明,钢琴在温州民众心里的重要地位。
大雪节气过后一周了,温州才真正进入冬天。12月16日,我们金沙9001cc诚为本又迎来了老朋友——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 Bildau,下午四点钟,亚历山大先生给我们金沙9001cc诚为本的学生进行了钢琴大师班的讲座,使我们又有了一次难能可贵的能向他学习的机会。
亚历山大·碧乐岛Alexander Bildau(以下简称亚历山大)是一位德国钢琴家,1957年生于德国曼因兹,5岁开始学习钢琴。曾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金沙9001cc诚为本和德国科隆金沙9001cc诚为本。为了学习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专门跟随Bernard Lemmens(比利时)进行私人学习。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金沙9001cc诚为本和德国科隆金沙9001cc诚为本毕业后,执教于世界多国和地区的多所金沙9001cc诚为本,是一位有丰富演奏经验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2005年至2007年,一直在金沙9001cc诚为本担任钢琴教师的职务,至此,与金沙9001cc诚为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此次亚历山大先生的大师班讲座中,气氛活跃,虽然他的中文说得还不是很流畅,有的时候不能流畅自如地使用中文来准确地表达他的意思,但是,他却可以通过“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来与大家交流。
一、作曲家与作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音乐也是如此,是在于围绕着人类的各种环境的紧密联系中得以发展的。亦如亚历山大先生在每一位同学演奏完之后,都会问大家:这位同学演奏的作品是哪一位作曲家创作的?那位作曲家出生在哪一个国家?或者又曾经移居到其他国家?……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在演奏钢琴作品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知道强调演奏技巧而忽略作品的地理、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因为,一个作品不仅仅就是单纯的一段旋律,作品是与当时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真正演奏好一个作品,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作品,更加要关注与作品相联系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首先上场的是金沙9001cc诚为本大三的学生——李熙晨,她演奏的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曲家肖邦的作品,肖邦出生于波兰,但是,他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国外度过,因此,亚历山大先生告诉大家,肖邦是波兰人大家,但是,他后来移居到了法国巴黎。从了解作曲家所出生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个人的一些经历以及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了解作曲家当时的作曲情境以及作曲家的作曲方法和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状况,从而了解作曲家个人风格的形成,这样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位上场的是黄崟炜同学,她演奏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第三位是周梦怡同学,她演奏的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里面的《十一月》。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副题为“性格描绘十二幅”。全曲由十二首附有标题的独立小曲组成。这些诗篇又与十二个月的季节特点相关联,故乐曲以“四季”为名。其中第六首《船歌》和第十一首《雪橇》最为流行。《十一月》,第一部分的主题由中庸的快板和五声音调组成,质朴而宽广,使人联想到车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情景。中间部主题较为活跃,带有歌曲和舞曲的双重特点。在小二度倚音装饰下,生动的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这一旋律在铃铛声中盘旋跳跃,使乐曲充满生气。
第四位同学是陈缪妙同学,她演奏的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大多是演奏时间只有一两分钟至五六分钟的三段式,内容或清雅或灿烂或抒情可谓姿态万千,如一把撒在阳光下的珍珠烁烁生辉、色彩斑斓。在曲式上有的似巴赫的创意曲、有的像赋格,其中有几首还是包含了两个主题的古典奏鸣曲式。此外,他还引入了快速重复、双手交叉以及双音经过句的新技法,拓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虽然斯卡拉蒂还没有完全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时代特征和风格,不过从他带有新倾向的作品来看,说他是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乐派的先驱应是当之无愧。
二、思考与技巧
我们在演奏钢琴时,技巧是表现音乐所必需的。通常我们都需要做很多的练习来提高自己演奏钢琴的技巧,但是,练习不仅仅就是一遍一遍机械地练习,除了手指的灵活度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一种协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开动脑经。不管你技巧如何的娴熟,知识如何的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所有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不光只是勤奋刻苦地练习,决定他们成就的还在于他们善于用脑,善于思考问题。亚历山大先生在谈到学钢琴的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读谱的问题,那就是:作品弹到滚瓜烂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都认为谱子摆在谱架上只是一种摆设了……,但是,亚历山大先生提醒我们学习乐器的同学说,其实,不管你一个曲子弹了几个月或是一年,歌谱还是要经常仔细去看,因为,每一次演奏,每一次看谱都可能发现新的东西,找到新的感觉,激发你对作品新的理解。而且,在看谱过程中要非常仔细得去推敲,在平时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这就告诉我们大家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应该怎样去开动脑经、从细微处入手,慢慢提高自己对于乐器和作品的理解,也有利于我们演奏技巧的提高。
善于思考还体现在钢琴演奏的很多方面,例如,声部之间的关系;连音与跳音的处理;踏板的运用;手指触键的力度的把握……这一系列的技巧都离不开我们的刻苦练习和细心揣摩。
三、审美与感觉
艺术的美是诉诸于感觉、情感、知觉和想象的,它不属于思考的范围,对于艺术活动和艺术产品的了解就需要不同于科学思考的一种功能。黑格尔说:“我们在艺术美里欣赏到的正是创作和形象塑造的自由性,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形象,我们都好像逃脱了法则和规律的束缚,我们离开了规律的严谨和思考的阴森凝注,去在艺术形象中寻找静穆和气韵生动,拿较明朗较强烈的现实去代替观念的阴森世界。”亚历山大先生在谈到在演奏钢琴过程中该怎么样去塑造音乐形象的问题时,说:“我们看到的钢琴谱式历史的东西,虽然已经过去了百年甚至是千年,我们很难完全把握当时音乐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等本体的东西尝试着去想象去模仿当时音乐的意境,要去寻找一种感觉……”当你在演奏过程中找到那种感觉的时候,你会真正体会到钢琴艺术的美。在此次讲座中,当学生经过亚历山大先生的指点之后能够找到那种他想要的感觉时,他总是非常兴奋的说:“很好,很好,Thank you! Thank you……”因为,每当这个时候,他又经历了一次美的体验。
四、教与学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指导与被指导、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即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由于学生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其身心必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由此我们看到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器乐的教与学和其他科目的教与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器乐完全是实践性的课程,并不是教师把相关的理论教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演奏当中去,例如新指法的学习,教师教你时,你可能可以理解,但是也许你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一个指法,并且运用自如。亚历山大先生在钢琴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针对四位同学的演奏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指正并且耐心示范引导。此次钢琴大师班讲座,气氛活跃,学生们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之下在亚历山大先生的指导之下学到了很多。
总结:
亚历山大先生去过我们中国大部分地方,像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浙江等,在中国有很多朋友,渐渐地,他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喜欢上了中国音乐,他将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歌与在西方同样著名的音乐元素相混合:爵士音乐爱好者会在《姑娘生来爱唱歌》中清楚地听到保罗戴斯蒙(PAUL DESMOND)的《Take Five》中的节奏型;《页里麦》被融化在BACH的合唱前奏曲中;《小白菜》的和声功能参考了SATIE的《Gymnopédies》;一些PIAZZOLLA的《Tango》中的音符被用在了《塔里木》中;《茉莉花》中则有GEORGE GERSHWIN的影子……
随着中国强大,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更加的容易,亚历山大先生来金沙9001cc诚为本任教三年,不仅仅是传授欧洲钢琴音乐,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欧洲人认真、严谨、却不失幽默的个性。亚历山大先生在中国的钢琴教学正像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使我们温大学生更加真切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也激励了大家在往后更加努力地学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