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系列讲座]之十四
关于民间舞蹈的思考
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14:00—16:00
地点: 金沙9001cc诚为本报告厅、舞蹈房
主讲: 陈庆烨老师
主持: 林臻宇
综述: 吴浩琼
摄影: 刘晓燕
2009年的最后一天,我们金沙9001cc诚为本请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陈庆烨老师来给大家进行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别开生面的讲座。从事多年舞蹈创编的陈庆烨老师,创编了很多舞蹈,并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如陈庆烨老师编导的朝鲜舞蹈《闲鹤》,就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奖。此次的讲座中,陈老师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在全国各地的舞蹈考察,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金沙9001cc诚为本的同学们在陈庆烨老师生动的讲演和示范中,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
一、舞蹈起源于祭仪
在《山海经》曾提到过乐舞的起源,《大荒西经》:“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海内经》:“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世本》:“伏羲作瑟,神农作琴,伶伦造律吕,女娲作笙簧,随作竽,夷作鼓,无句作磬,夔作乐。”《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从这些文献看来音乐和舞蹈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那位英雄天才的发明。即使在没有这些乐器的时代,人们也会敲击石头、木棒来协调动作节奏,像李斯特所说的拍击大腿、敲击瓦盆等,都是音乐初起时的自然状态。
在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清理马家窑时期的墓葬时,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这个彩陶盆无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每组外侧两人的一臂画为两道,似反映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而频繁之意。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一道,似为饰物。这一彩陶纹也正好体现了《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属于传说中的远古部落,他们所唱的“八阙”是非常具有原始意味的歌曲,可推断出,这些是在原始祭坛上所唱的。“葛天氏”的舞蹈与歌唱被后世艺术史家们称为“歌舞之祖”。这组原始乐舞实际上是“丰收祭”或者是“祈年祭”,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礼上表演的歌曲。《白虎通》卷三《社稷》:“祭社稷有乐乎?《乐记》云: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这一“操牛尾”的舞蹈样式在周代舞蹈中也保存着,如《周礼》记载的“旄舞”。在甲古文、金文中的“舞”字写成“像人两手拽牛尾而舞”的样子,其字义也是从“葛天氏之乐”中推断出来的。而从“葛天氏”的歌声中,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古代的“腊祭”,这也是比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了传说中“伊耆氏”的“腊祭”,与“葛天氏”一样,都反映了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
二、中国民间舞蹈的定义和特征
舞蹈——古老而与富有青春活力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存需要同在。世界上有多少被高山大海相隔相阻的国家、地域,大约就有多少种舞蹈。它的生成、发展与这个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的舞种,为相对聚居的族群所享有,在民间自然传衍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民间舞蹈。在某种意义上,它可视为民族的“标记物”,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别,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源自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们常把民间舞蹈称作“艺术舞蹈之母”,因为民间舞蹈源自中国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含有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六大特性:
1、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2、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自娱性。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即兴性。它是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情而发。
5、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潮流与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6、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
三、课堂中的民间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
民间歌舞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各种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由此可见,民间歌舞一旦离开了养育它的土地,就不能生存发展。
课堂上的民间舞是历代艺人、艺术家把从原始民间舞蹈中吸取、提炼、加工、改造、发展的民间舞素材编排成的新的民间舞蹈语汇、舞句和组合。它的特征不同于原始民间舞,是因为从动作、节奏、风格、力度、表演(面部表情及形体表现)到呼吸都要求规范化。老师一点一点教,做示范,讲其需要掌握的要领,学生模仿,由浅人深。它区别于流传在民间的(即原生态)的民间舞,是为培养未来的专业演员、教员和理论研究人员创立的。
四、舞蹈美学中的艺术与技术
艺术与技术这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在舞蹈美学中,它们可谓是关系重大。尽管缺乏高度技术的舞蹈很难成为流芳百世的精品,但技术炫耀一旦过了“度”,沦为单纯的技巧卖弄时,舞蹈总体上的诗意本质或者风格意韵便发生了质变。
关于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关系,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做过这样的解释:“巨大的艺术力量会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尽管技术上有所缺陷;而没有这种巨大的艺术力量,即使是最为完美的技术,也不会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来;同样,没有哪件艺术品缺乏某种程度的技术技巧和其他相等的东西,能够得以产生;技术越完美,艺术品也越完美。……对于艺术家来说,技术无论多么重要,只有为艺术服务,而不是与艺术等同起来,他才能无愧于艺术家的称号。”
关于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柯林伍德还有一层更加深刻并与众不同的认识:“舞蹈从来都是巫术性质的。”因此,当艺术被用作“达到一个预先构想出的结局的方式”,并且“唤起了感情”之时,它就不是艺术了,而是技术了。这是因为“这个过程恰恰是发泄感情的反面,一方面(在感情发泄中),感情因得到发泄而不去干预现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巫术中)感情又被引向现实生活。”
总结:
一方面,陈庆烨老师从多方面讲述了民间舞蹈的发展,并且带来了很多影像资料,使得整个讲座生动精彩;另一方面,陈庆烨老师结合自己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学习以及深入采访民间的工作经验,在舞蹈房,给金沙9001cc诚为本舞蹈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让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源于民间的舞蹈是怎么样进入课堂的,我们在课堂上又该如何把握住民间舞蹈的本质……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有别于西方的芭蕾舞,具有鲜明的特色,要把握好民间舞蹈的精髓,还必须了解每一种民间舞身后所蕴藏的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舞蹈班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出了注重技术技巧的训练之外,还要多多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舞蹈的学习。